“文化即城市”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建筑师分论坛聚焦城市迭代与建筑传承

1月4日,一场旨在探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盛会——“文化即城市”澎湃城市更新文化月建筑师分论坛,在上海历史风貌区张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澎湃新闻与上海市建筑学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不同世代的建筑师、学者及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就城市迭代与更新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论坛以“代差视角下的城市迭代与更新”为主题,旨在回顾中国建筑发展历程,致敬以第一代建筑师为代表的建筑前辈,并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与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雨果曾言:“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这一观点在论坛中得到了广泛共鸣,与会者普遍认为,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建筑史书,而城市则成为了这些史书最生动的载体。

中国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伍江在论坛发言中,回顾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登上历史舞台的历程。他指出,自20世纪20年代起,众多留学欧美学习建筑学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归来,成为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职业建筑师。这些建筑师以百乐门、大世界、上海音乐厅、第一百货(原大新公司)等作品,与西方建筑师分庭抗礼,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建筑师不断迭代生长,从第一代到第五代,他们不仅在国内留下了众多地标性建筑,还走出国门,在西方国家拿下地标性项目,完成了东方文化的输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澎湃城市更新专家顾问郑时龄在论坛上也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提到,在梳理1930年至1939年上海100项大型建筑的史料时,发现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占43项,而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的则超过了这一数字。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当时中国建筑师在上海乃至全国建筑界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在“建筑师请回答”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建筑师围绕城市发展转型、双碳目标、建筑类专业寒冬等时代命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纷纷表示,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建筑师应勇于担当,积极创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建筑可阅读”分享交流环节,与会者还就“上海2035规划”的美好憧憬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建筑师的专业视角,带领观众“阅读”上海建筑,感受城市的历史韵味与文化底蕴。

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陈杰也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他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了关于城市艺术规划的意见与建议。陈杰认为,城市艺术规划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城市更新中,应更加注重艺术与建筑的融合,让城市成为一部可读、可感、可触的“史书”。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平台,也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示。